这是一篇干货:一次次推倒重来,只为粒粒晶莹的紫米

2017 四月 星期三



紫米计划已经完成了10期,为什么在第11期的招募公告里,我们才终于敢写上课程内容是紫米1.0版本的定型?

带着这个问题,请跟随我们进入紫米培训课程的一次次推倒重来的闪回之中……

这个培训课程始于2015年的夏天,到了2017年的春天终于迎来了1.0定型版。


01.紫米是谁?谁能够参加紫米计划?

紫米培训课程最开始是为了培养小路自然体验课程的更多助教,在第台风天开展了第一次培训后,发现来参加的学员基本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想了解自然教育的父母,一类是希望能够从事自然教育相关行业的从业者。


第一次培训结束后,紫米计划的口碑传播出乎我们的意料,于是第二次第三次,学员的背景逐渐多元化,跨区域跨领域性非常明显。

不同阵营的学员对课程期待值不同,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的不断调整。

 

在进行到第四期培训时,紫米计划的定位逐步清晰:为有志于加入自然体验的个人提供培训,培训内容为:面向零基础者开展的综合性自然教育培训。

 

2016年春天,我们对参与过培训的所有学员做了一次电话访谈调研。在调研报告显示,大部分全职妈妈的学习目标是为了能够陪伴自己的孩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而大部分自然教育相关的从业者,希望能够学习到更为深入更加细分化的自然教育课程相关技巧。

为了更契合不同的期待值,为了让学员在培训中认识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在紫米1.0版本定型以外,在2017年将推出专门面向家长们的自然体验父母工作坊,专门面向参加往期紫米学员们的专项自然教育工作坊。

 

紫米计划1.0版本定位明确:面向零基础,有志于未来从事自然教育相关领域的伙伴,培训从我是谁?我与自然教育的关系到案例分享,再到真正能够与团队一起设计课程方案带领活动,都将在40小时里让学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02.带领技巧固然重要,

理解课程的why-how-what更重要

翻开自然体验活动五花八门的微信招募公告,只要多看几篇,就会发现很多内容是一样的。而通常我们接到要组织一场自然体验活动的任务时,第一反应就是:“破冰游戏做什么,接下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经常会听到抱怨“每次活动看起来内容很丰富,可是除了参与者觉得开心好玩之外,好像就没有什么了。”


小路一直认为,一场真正的自然教育活动不只是让参与者玩得开心,而是能够在体验中去达到某项或某几项目标。作为课程的带领者与设计者,更不能够只是为了把一场活动东拼西凑完成即可,而是要了解这场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在紫米计划的培训课程里,有将近4小时,是引导学员去了解课程设计的方法,学习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并进行实践。为了能够让大家跳出日常的思维模式,我们现在使用的“why-how-what”三步法可以说是被学员们的不适应“逼”出来的。


同样一个主题的课程设计,在三个不同阶段,我们分享给学员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法。

  

第1-2期--有了课程目标,却无法保证在设计上达到目标

每个活动除了有主题外,一定要有目标,目标包括情感目标、实践目标和知识目标。

在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必须目标先行,随后再来评估选择的模块与环节是否能够达到目标。


在培训过程中即使我们和学员一再强调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大家的设计还是惯性思考方式:直接写上几点到几点游戏,几点到几点树叶拓印。

当讲师提问为何在农耕体验活动中,有农耕劳作和叶拓的环节;大家的回答是:去农场的活动必须有劳作体验,叶拓是因为参与者喜欢。

如此设计一场活动,之前定的目标显然无法有效达成。

第3-5期--借鉴导赏之舞的三张表,有用却不实用

偶然的机会下,路人们学习到了地球教育研究所的《导赏之舞》课程设计方法,因此在紫米培训上试着借鉴,修改了导赏之舞的三张表作为课程设计工具,企图让大家能更注重why——课程设计的目标。

最终效果同样不尽人意:学员们虽然能够按照表格的要求去设计课程,并且能理解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但是第二张表格中要求设计者厘清某个环节对整体目标的达成效果程度如何,以及每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大家都犯了难。

 

不过这三期的实践,能够让学员跳出来原来的思维模式,不只是从“我有什么环节模块,我会做什么活动”来出发,而是以目标为导向,思考用什么环节模块来达成目标。

看似很小的一步,实则关系重大。

 

第6-10期--why-how-what三步法,思维导图再设计

真正的好工具都拥有一个特点:实用,容易操作。

经过一次次的探索,小路自主开发出了why-how-what课程设计三步法,并且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与拓展思维。最后呈现出来的活动流程仅仅是脑洞大开后的最优解选择。

step1:why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需要再三推敲。

每个活动都会包括三大目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与实践目标。要理清三类目标的差别,在设定目标时要用到SMART原则

  

step2:how 不是我有什么做什么,而是根据目标去创作更多可能性。

把一个目标放在圆心,去思考什么东西能够达到目标,例如“认识5种植物”这个目标,通过思维导图可以发现途径有很多,这个环节是打开脑洞,发散思维的过程。

每个目标如此重复,得到很多张思维导图。

这步往往是课程设计人员最不想去做的,真的很烧脑,也会比直接按照传统的我有什么做什么花费更多时间。

至于这么做具体能收获什么,只有切身体会才能领悟。

step3:what 是水到渠成,还能够排列组合出plan b 与plan c。

在进行了why与how的梳理之后,从目标出发去选择模块与环节的最优解,就能够找到一套活动的方案。

例如认识5种植物的这个目标,从时间与可行性去考虑,植物五感观察的寻宝环节,既能够达到知识目标,也能够促进情感目标“让孩子能够打开感官去观察植物,喜欢植物。”那么必然首选的是这个模块。


当然在做plan b的时候,我们也是在how的思维导图里去选择,如果下雨,我们可以选择制作树叶书签,树叶书签这个环节对应的是从植物的特点来认识5种植物;而不是因为要做书签才做书签。

 

 

03.自然教育不是培养一个个动植物专家,

而是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结

通常我们总认为去做自然教育活动,不外于植物认知、观鸟、看虫;亦或是自然手工、自然游戏;但是小路一直认为这些只是自然教育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开展自然体验活动是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联结。

而自然,也不只是动植物而已,因此在紫米培训从设计之初就有了3.5小时的《自然讲解员内修-大环境的观察与分析》课程。


一开始我们也只是希望通过观看生态学的影片,看地球历史的诞生,从时间空间维度来去认识一个地方。但是经过一次次的实践后,发现学员还是更专注在动植物的认知上。因此我们把大环境观察与分析放在了所有动植物自然观察之前,并且进行了系统的分类。


例如当我们要去上海的一片不到3万平方米的荒野开展活动,到达这个地方之后,不只是去收集那里的动植物物种,而是会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分析:

如果我们到达一个地方,先能够从这个地方的大环境去观察与分析,不只是简单去了解物种,那么这个地方能够讲解的东西就会变得多起来,带给参与者的也就是一个立体的印象;同时,能够从宏观去认识人与自然的联系,自然中每一个元素的关系。


紫米计划用了10期完成1.0定型版,这条路已经比我们设想得要顺畅许多,跟自己死磕可能是路人共同的DNA。只为呈现,一粒粒更晶莹剔透的紫米!



Copyright © 2016. 沪ICP备17000937号-1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