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十二月 星期一
(文章略长,怕你们错过,先提醒下文末有惊喜彩蛋哦)
上海的冬天在雨夹雪中终于到来,伴着风雪来的还有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和随之而来的小路八岁生日。
上周,小路开了一天半的年终会议,这是我在小路参与的的第八个年会,也是第一次不是由我主持的年会。第一天的讨论就开至深夜……当一群小路的伙伴们,在灵魂拷问自己,为什么会选择留在小路,小路最吸引你的特质是什么的时候,大家一开始觉得是【自由】,直到一个词的出现,所有人,包括我在内,心里都被触动到了——【探索】。
TAN
2020年的小路,用最快的速度应对了疫情,活了下来,也有了很多的成果,去年年会结束后,小路发布了最新的产品手册,在行业内也是少见的探索形式。
2021年,以为一切会好转,但是疫情常态化后发现比2020年更难,但我们坚持下来了!
2021年的小路,做了很多的探索。从北极星到主要的业务,从工作机制到成效评估,从去中心化到多中心,从赋能到张力,从青色组织到探索之路......
在八岁生日的这一天,我想说的可能不只是回看2021这一年小路探索了什么,更想与大家分享这个探索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出现的更多可能性。
重塑的不是组织,
是人与组织的关系的思考
去年小路的伙伴共读了《重塑组织》,也开始鼓励内部团队创业,尝试孵化项目,也重组了组织架构。孵化项目团队的伙伴可以自主决定业务、目标、工作方式。而SWNE核心团队也变成了5人小组,进行共同决策,开启了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办公方式,每两周见一次面,开一次会议,其他时间各自负责工作,需要协助的时候,互相沟通。
在开始的半年,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探索,很有趣,甚至会在思考,如果这样子的工作,也能够实现北极星,实现年初制定的财务目标,那真的是太神奇了。但到了下半年,由于项目越来越多,大家也深陷事情中,不禁开始怀疑这样看似“松散自由”的组织,会不会不够稳定,特别是在决策机制与人员角色上。
我们的决策机制是什么?这是一个困扰大家很长时间的问题。决策机制是让每个相关的伙伴都参与决策吗?每个人的决策的权利是一样的吗?
PO(Product Owner)到底要做的是什么?代表的又是什么?po在这一年,成为了大家最害怕成为的一个角色。最开始每个人都会承担一个职能的po,但是经常会出现,这个工作最后只有po来完成,没有团队成员,由于对这个角色的理解不够完整,所以做着做着,大家已经不想去做的这个po,担心做不好,也不想做。
我自己也会迷茫,在看到伙伴可能会花上3天完成我可能只用半天就可以做完的工作的时候,会纠结要不要直接换成自己来做;在遇到自己的工作,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时候,也在想这是不是不可持续?在面对项目与团队意向不匹配的时候,甚至偶尔也在怀疑这大半年的青色组织的尝试,是不是太冒险了……
就是在各种问题和各种纠结、迷茫中,组织里的每个人其实都在思考自己与小路的关系是什么?在小路工作不只是一份工作,也不只是诗与远方的情怀。说实话,小路的每个伙伴能力在同行里算得上很强的了,大部分伙伴也希望稳定,但为什么还是会愿意留下来一起去探索【青色组织】呢?可能就是在小路,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做真实的自己,去探索自己想要的,去探索自然教育的更多的可能性。
此刻,对小路【要努力成为一个伟大的组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伟大,不是指大的规模,大的团队,而是给每个在路上遇到的伙伴,创造一种可以去探索的氛围,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探索的机会,去思考自己与小路的关系,回应了一直以来的条条小路通自然的基因。
探索的不只是业务,
还有如何更好去实现北极星
2021年,小路都探索了什么?做了什么?我想从5个典型的项目说起,探索的过程,有时比探索的结果更有意义。
从品牌项目到孵化团队,这个探索,是冒险的,也是有趣的。自然之路在2021年一共做了200多场活动,服务了2000多个家庭,创造了72万的营业额,做这些事情的伙伴,只有2个人。说实话,如果是一个初创的自然教育团队,特别是在疫情下,没有营期,也没有游学,能够取得这么多的成果,已经很不错了。
对自然之路孵化的评定成果:孵化不成功,因为没有实现【自然之路】的孵化的北极星。目标是什么?北极星是什么?哪怕“成果”看起来很好,但是不一定就是实现了北极星。就如同用户满意度高,不一定实现了教育目标一样。
一场行业的会议,一天的时间,可以有三个地点,还可以边走边开,真正实现了破圈。从办一场行业大赛到【破圈之路--自然教育发展会议】,这是一场只用了不到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布展的会议,让会议筹备变得轻量,甚至会议结束后,所有的布展的展品都成了礼物让与会者带走。
对于小路来说,这次的探索拓宽了我们对“会议”的想象,从筹备到执行,真实的探索了最小可行性的会议。好的会议,不一定要高大上的场地,也不一定要有很多的大咖嘉宾,每个人都可以是分享者,也是破圈的突破口。这场破圈,实现了北极星,也找到了支持行业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从最开始的规划咨询,到自然教育的品牌定位;从自然教室的展陈布置到标识标牌的的可能性;从品牌活动的开展到深入推动当地的民宿合作社,小路花了很多的时间,探索自然教育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的社区工作,比想象的要难做。在这个村子,小路做了很多的尝试与探索,也有了很多的思考,要做好乡村自然教育,人比方案、规划重要一百倍。在乡村,哪怕你有再多的方案、规划,都不如你真正坐到老乡家,和他聊上半天,来得实在。因为乡村自然教育,最有特色,最有吸引力的是生活在这一片土地上的人。
如果说2021年小路有什么遗憾的话,可能就是一小时项目了。2021年由于团队、人力、精力等各种原因,书没有出版,社区也没有预想的拓展,甚至线上课程也比预期的录制时间长了很多,项目团队也是换了几次才稳定下来。
目标固然重要,执行与落地更重要。一小时自然时光有太多的期待与想象,所以被讨论最多,计划最多的就是它了,每个人都舍不得,但是又没有伙伴可以放下手头的工作,全心去投入其中,所以很长时间都是在停留在“想”,而没有到“做”的阶段。当下半年有专人负责的时候,变化是可以被看到的。好的教育是做出来的,北极星也是要去做出来,才会亮起来!
如何更好的平台化发展?有什么资源能够让更多的行业伙伴参与进来?2021年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最开始定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够联结更多的伙伴,共同去做事情。所以,在2021年小路的多个项目里,开始设定了项目顾问的角色。项目顾问会全程参与项目,共同执行。但是与此同时,张力也随之变大,有时是标准不统一,有时是做事情的方式不同,有时甚至是对项目的思考的角度与方向不同。
系统解决方案,不只是去解决客户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合适的人去参与到解决方案中。要做一个平台型的机构,又要有自己的标准,其实是很难的,就像很多时候你又要做运动员,又要做裁判一样。在过程中,对接资源很容易,如何能够对接到最匹配的资源,是最难的。
北极星,不只是目标,更是方向,是指北针。实现北极星,也不只是完成目标。2021年小路探索了很多很多的业务,有初见成果的,也有不了了之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唯一庆幸的是,每一个业务,都是为了实现北极星,为了走近北极星而进行推动的。所以,无论是失败也好,成功也好,对于北极星的探索,都是有意义的。
从去中心化到多中心,
披荆斩棘还是顺其自然
一直以来,我都期待小路是没有CEO的,准确来说就是去中心化。也曾不只一次问过自己,是不是自己不想做这个机构负责人,不想承担CEO这个角色背后的责任,所以才会一直不愿意成为那个领头羊。答案是否定的。从最初找能够互补的联合创始人,给自己的定位是研发总监,到后来不得不成为机构负责人,再到后来去学习如何成为一个CEO,真正的了解这个角色背后代表的是什么。
2020年年底,联合创始人问我是不是真的想好,要往青色组织发展,真的做好准备去赋能的时候,我坚定的回答“是”。所以,2021年,我给自己的定位是协作者,在保证机构还可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可能尊重团队伙伴的决定与意向,也不再以自己的标准去评估项目的优先级,也不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团队。
2021年,无论是我,还是团队,其实都是痛苦的,决策机制的不明确,伙伴很多时候希望我拿主意的时候,我没有去做决定,而是把问题抛回到团队。这样的过程,看似在内耗,实质也是一种探索。当有一个项目的决策出来以后,每个人都不禁开始不同层面的思考,参与决策的背后代表的是什么?当项目需要与个人的需求不匹配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优先考虑自己,然后再去做出决策,做完决策后,又会怀疑这样的决策是否够客观是否存在问题?也有伙伴提出“谁提出的谁负责”原则,参与决策的人是不是只能有真正参与到项目的人?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可能不会再做小路的CEO,但是我愿意一直成为小路真正的投资人,支持小路走下去,同时,也会成为小路的一个中心。
这一年,大家不停在思考什么是决策,什么是赋能,什么是组织,组织与个人的关系是什么。有张力也有压力,在思考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做自然教育,认可的是机构的使命还是组织中的这一群人……带着各种的问题,一步步前行。特别有趣的是,哪怕大家有时候会很迷茫,很不舒服,可是当下都会选择先把事情做好。
细细想来,发现这一年,每个人的变化都很大:蘑菇在最后的关头,终于找到了四年来一直心心念念的方向,并愿意放下其他;芦苇,完全可以独当一面,并能够每次关键时刻,去成为那个重要的角色;青栀,思考的角度越发拓宽,越发有条理;葡萄,也在继续探寻自己的位置;极光,则回到了最初的模样,继续去寻找自己在自然教育里的可能性;小棋,也在机构里找到了可以做的事情.......而我,也更从容与信任这个团队,能够在团队里说出压力。
2021年,看似没有进化成多中心,实质已经走在多中心的路上,所以2022年,才会多了很多不同的尝试,也多了很多不同的小组,更重要的是也有了更多的伙伴,能够在小路这个平台上,成为其中的一个中心,开始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从去中心到多个中心,需要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的同时,还需要有伙伴之间的信任,伙伴与小路之间的联结,以及每个在小路的伙伴的身心完整,知行合一。这条路上,遇到困难与挑战,是未知的;遇到的惊喜与快乐,也是可期的。
从变化到不变,
探索成就了路上的基石
2019年年底花了一个月做了2020年的计划,遇到了疫情,大部分都搁置了;2020年开始只做三个月工作计划,有了快速应对变化的能力,所以才有了2020年年底四天时间团队内部制定了小路的战略与方向的成果;2021年的工作计划更是按照2周一次来制定,上半年花了整整四个月来“还债”、“清仓”后开始去探索很多有趣的项目;2021年年底在一天半的时间里,小路内部涌现出很多2022的新项目。
看起来一直在变化的小路,也找到了不变的基石——探索的DNA。
从前有时候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大部分离开了小路的全职伙伴,在离开了两三年后,还是会在某些项目,与小路重逢。有时是合作者,有时是项目顾问,有时是志愿者,有时是兼职。直到小路的第八年,终于找到了答案——
因为那些和小路还留有牵绊的伙伴们,其实都是有着共同探索DNA的人,大家离开小路也许是因为找到了探索的方向,大家与小路重逢,也许是因为在小路这个平台,能够提供最温柔又有力量的探索的氛围与可能性。
在这条路上,每个路人都在探索.......我也相信2022年的小路,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方式,去实现北极星。
2022年的小路除了已有的项目,将会继续在培训、社区、乡村领域的自然教育深耕,继续去做资源对接与系统解决方案。除此之外,小路可能还会成为自然教育周边产品的第一选择;也可能会出版2-3本有趣的书籍;还可能会孵化出几个专注在场域、乡村振兴的自然教育的团队。
在做减法的同时,也在进行加法与乘法。一次次的变化与探索,都是有意义的,也是有价值的。2022年有一个小栏目,会详细把过去八年小路对自然教育的探索的每个案例,分享出来,等再过五年、十年,回过头去看,我们相信这些探索的案例都是有价值的。
一年过去,对未来不再设限。青色组织、赋能、去中心化,这些不过都只是名词,对于小路来说,真正最有价值的是【探索】,还有这群探索的人,那些探索的事情,还有探索过程中的得与失和每一次的尝试。
八岁啦,小路将会以最开放的心态去迎接2022年。
感谢你的耐心读到最后,你一定是很关心小路的路粉,今年的生日我们不送礼物,而是邀请作为路粉的你们,参与小路成长的路人们,在这篇文章后【留言许愿】,许下你对小路2022的期待,许下你希望的自己和小路在2022年会发生的“火花”~
我们将会随机挑选幸运路粉路人们,直接助力愿望实现!赶快来留言啦~
-END-
小路自然教育中心
2014年,是小路成立的年份,也是中国自然教育蓬勃发展的起始。小路从一开始想做的就是推动自然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2014年-2019年,小路在“内容研发”、“人才培养”、“课程输出”多维度促进行业发展;
2019年-2020年,小路在原有基础上,整合行业优势,以专业咨询和整体解决方案连接跨界资源,挖掘自然教育的多样形式;
2021年,小路将从“行业研究和数据库建设”、“专业咨询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输出”和“创新项目与机构孵化”三个方面,推动自然教育行业向更普及、更专业、更深入的方向发展。
电话
关于我们
地址
上海市青浦区金泽镇田山庄村141号小路自然驿站